留学香港的心路历程 | 共居屋檐下的不同故事

近年兴起的共居文化除了透过分享家居空间及设施,减轻住宿费的负担之外,更重要的是,共居文化的本质在于「人」,透过共同生活认识不同背景的朋友,从前扩阔社交圈子。而对于初来香港留学或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在生活上找到个照应无疑有助适应新生活,更能享受到异地生活的体验。今次我们在共居住宿找来了两位留学生分享他们在港生活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日后去留的计划。
对香港的第一印象
25岁的Patrick 来自印尼,于2012年只身来港就读香港城市大学的学士学位,至今已经在港生活超过6年。 Patrick也由留学生的身份变成在职人士,现任于一间宠物用品公司的采购及物流部。

Patrick分享他初到香港的感觉:「我第一天上学就发现这边的学生都会毫不忌讳地直呼教授的名字,这个文化跟印尼非常不同,我们都习惯使用专称去称呼长辈。」Patrick在课堂间也观察到只有从其他亚洲地方过来留学的学生才会跟他一样使用尊称:「香港本地的学生都比较开放,直接了当的,这确实令我深深感受到香港受西方文化影响之深。」

此外,Patrick对香港使用厕纸的文化都很不适应:「我是来到香港才发现这边的卫生间是没有安装水枪的,而这边使用厕纸的习惯也着实令我有点惊讶;我们在印尼如厕后都直接用水枪清洗的。」他笑言:「我还记得第一次使用厕纸的体验实在非常奇怪,好不容易才适应过来。」
另一边厢,来自沈阳的中国留学生Lydia,今年24岁,在2020年来港就读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目前继续留在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对于Lydia来说,香港急速的生活节奏着实令她非常深刻:「这边的街道永远都是非常繁忙的,人多车多,很有大都会的感觉;只是我第一次在这边过马路真的令我吓一跳,因为这边马路的停车线跟行人路非常近,我总怕车子会来不及在红灯前停下会撞到我呢!」她更笑言:「所以我之后一直都倾向于在过马路时400走在人群的中央,避免误被撞到。」
对于在香港生活的感觉

在香港渡过了六年,Patrick表示自己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与工作:「香港的文化始终是比较国际化,在一般生活上用英文沟通都不成问题,这也让我更容易融入这个社会;」当被问及是否对香港有归属感, Patrick更坦言:「我一直都非常努力去认识了解这边的文化,现在已不太觉得自己是外来人的身份;但疫情至今已经三年多,都未有机会回乡,当然还是会想家的!」

而Lydia则对于在香港的工作前景充满盼望:「我觉得在香港的生活虽然繁忙,尤其是我这种半工读的学生,基本上每天的安排都是密密麻麻的,但是香港的工作机遇确实相对较多,有很多向上流的机会,这个也是令我激励我继续努力的重要元素。」
共居文化的体验

Patrick和Lydia不约而同认为共居的好处是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扩阔自己的生活圈子。 「我特别记得有一年,我有一个印尼华侨的室友,他教晓我们全单位的人打麻将,一班人在假期就会围炉打牌,也籍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现在巳经各散东西,但仍然保持联络,我觉得这个非常难得。」Patrick笑言。

而Lydia更加是在安怡居的共居宿舍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她甜蜜的忆述他们的故事:「我们的相遇是在我刚刚入住宿舍那天,当我在楼下正在烦恼如何将行李搬上去,他就请缨替我搬行李,及后几日还在我隔离期间负责帮我买饭餸,令我很感动,慢慢自自然然的我们就走在一起了。」
对将来展望和计划

而对于将来的计划,Patrick与Lydia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 Patrick希望在港住满七年,成功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之后,就会回去印尼尝试在饮食界创业,一尝当老板的滋味; 而Lydia则希望在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后能够在大学任职教授。她对于教育工作充满热诚,并且希望能在香港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新一代的香港人。

随着疫情逐渐缓和,来港留学生和就业的人数渐渐回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共居住宿除了为留港人士提供一个方便而相对便宜的住宿选择之外,其他无论是生活配套,以至社交网络方面也令来港人士更容易适应在香港的生活,让他们在离乡别井的日子里找到另一个「家」的感觉,甚至最后选择在香港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