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香港的心路历程 | 共居屋檐下的不同故事

近年兴起的共居文化除了透过分享家居空间及设施,减轻住宿费的负担之外,更重要的是,共居文化的本质在于「人」,透过共同生活认识不同背景的朋友,从前扩阔社交圈子。而对于初来香港留学或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在生活上找到个照应无疑有助适应新生活,更能享受到异地生活的体验。今次我们在共居住宿找来了两位留学生分享他们在港生活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日后去留的计划。


对香港的第一印象

25岁的Patrick 来自印尼,于2012年只身来港就读香港城市大学的学士学位,至今已经在港生活超过6年。 Patrick也由留学生的身份变成在职人士,现任于一间宠物用品公司的采购及物流部。

来自印尼的Patrick接受有关在港留学感受的访问

Patrick分享他初到香港的感觉:「我第一天上学就发现这边的学生都会毫不忌讳地直呼教授的名字,这个文化跟印尼非常不同,我们都习惯使用专称去称呼长辈。」Patrick在课堂间也观察到只有从其他亚洲地方过来留学的学生才会跟他一样使用尊称:「香港本地的学生都比较开放,直接了当的,这确实令我深深感受到香港受西方文化影响之深。」

此外,Patrick对香港使用厕纸的文化都很不适应:「我是来到香港才发现这边的卫生间是没有安装水枪的,而这边使用厕纸的习惯也着实令我有点惊讶;我们在印尼如厕后都直接用水枪清洗的。」他笑言:「我还记得第一次使用厕纸的体验实在非常奇怪,好不容易才适应过来。」


另一边厢,来自沈阳的中国留学生Lydia,今年24岁,在2020年来港就读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目前继续留在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对于Lydia来说,香港急速的生活节奏着实令她非常深刻:「这边的街道永远都是非常繁忙的,人多车多,很有大都会的感觉;只是我第一次在这边过马路真的令我吓一跳,因为这边马路的停车线跟行人路非常近,我总怕车子会来不及在红灯前停下会撞到我呢!」她更笑言:「所以我之后一直都倾向于在过马路时400走在人群的中央,避免误被撞到。」


对于在香港生活的感觉

在香港渡过了六年,Patrick表示自己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与工作:「香港的文化始终是比较国际化,在一般生活上用英文沟通都不成问题,这也让我更容易融入这个社会;」当被问及是否对香港有归属感, Patrick更坦言:「我一直都非常努力去认识了解这边的文化,现在已不太觉得自己是外来人的身份;但疫情至今已经三年多,都未有机会回乡,当然还是会想家的!」

来自中国辽宁的Lydia分享对共居住宿的体验和经历

而Lydia则对于在香港的工作前景充满盼望:「我觉得在香港的生活虽然繁忙,尤其是我这种半工读的学生,基本上每天的安排都是密密麻麻的,但是香港的工作机遇确实相对较多,有很多向上流的机会,这个也是令我激励我继续努力的重要元素。」


共居文化的体验

Patrick和Lydia不约而同认为共居的好处是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扩阔自己的生活圈子。 「我特别记得有一年,我有一个印尼华侨的室友,他教晓我们全单位的人打麻将,一班人在假期就会围炉打牌,也籍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现在巳经各散东西,但仍然保持联络,我觉得这个非常难得。」Patrick笑言。

而Lydia更加是在安怡居的共居宿舍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她甜蜜的忆述他们的故事:「我们的相遇是在我刚刚入住宿舍那天,当我在楼下正在烦恼如何将行李搬上去,他就请缨替我搬行李,及后几日还在我隔离期间负责帮我买饭餸,令我很感动,慢慢自自然然的我们就走在一起了。」


对将来展望和计划

而对于将来的计划,Patrick与Lydia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 Patrick希望在港住满七年,成功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之后,就会回去印尼尝试在饮食界创业,一尝当老板的滋味; 而Lydia则希望在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后能够在大学任职教授。她对于教育工作充满热诚,并且希望能在香港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新一代的香港人。

随着疫情逐渐缓和,来港留学生和就业的人数渐渐回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共居住宿除了为留港人士提供一个方便而相对便宜的住宿选择之外,其他无论是生活配套,以至社交网络方面也令来港人士更容易适应在香港的生活,让他们在离乡别井的日子里找到另一个「家」的感觉,甚至最后选择在香港落地生根。

大公文汇报导|旺角毓成楼打造复古x文青风共居空间|重视私人空间 床位月租3700元起

近年香港兴起不少共居项目,大多标榜让住客能享有私人空间,但讽刺的是,这类项目通常把更多的空间放在共用空间上,真正住客的私人空间却少得可怜。不过,今期《置业安居》拜访的旺角毓成楼共居项目,每个单位自成一格,拥有厨房、洗手间等设施,感觉更像一班朋友分租单位,以房间及床位的空间分配合理,不会有局促感,床位月租水平由3700元至6300元,对刚岀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尚可负担。项目最近进行翻新,以复古工业风打造怀旧电影及怀旧音乐主题,为单位注入全新形象外,更添文青气息。

毓成楼位于旺角的「边陲地带」,虽然走几步变到旺角地铁站,但都可称为旺中带静。因为远离最热闹的西洋菜南街,附近相对安静。填写当日走进这个刚翻新后的共居项目,第一个感觉竟然是「大」,这在一个市区共居项目中属于相当罕见。

房间最细60平呎

环顾目前市场大部份共居项目,营运者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去把装修弄得很高级,会有一个得体的公用空间,甚至有各种游乐设施。但细心一看,会发现真正给使用者的私人空间却相当压缩。目的只想取得更多单位或床位,赚取更高租金。而毓成楼却显得更实事求是,楼高11层,每层4个不同户型,设不同类型的单人间或双人间,房间面积60至100方呎,可供148人入住。

记者向营运者安怡居了解过,项目并没有一层是全幢共用的空间,也没有其他共居项目常作招徕的游戏室、运动室,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单位都有共用的厨房、洗手间、客厅的生活设施。而房间空间尽量简洁宽敞,里面有简单的配备,像衣柜、书桌等,感觉更像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在分租一个单位。

这样的房间月租要多少呢?据了解介乎3700元至6300元,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或一般在职人士来说,都是一个可以负担的水平。读者可能会好奇最平的月租3700元。根据资料,项目有一种标准双人间,里面有两个床位,上述3700元的月租,就是其中一个床位的价格。毓成楼目前全部床位都已租出,大部份为学生,预计从七月底开始入住。

翻新成复古工业风

而最近毓成楼迎来全新外貌,项目至今已营运了6年。由于不少设施有损耗,营运者安怡居逐步为项目进行简单翻新,其中6个单位翻新成复古工业风,并设计了两个特色主题,分别是怀旧音乐和电影。仿古家具及灯饰,一幅以卡式带为特色墙,一张仿黑胶唱碟,一个复古电话,一幅旧电影海报,一盏油灯,为住客构筑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共居空间。

安怡居创办人曾慧莉(Venny)表示,公司在2012年创立,一开始是学生宿舍,后来慢慢形成共居模式,也为短期访港人士提供住宿服务。现在是香港六间大学的认可供应商与私人机构的合作伙伴,主要为来港留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占了住客比例的七成。公司目前于港岛、九龙及新界均有受业主委托管理之物业出租,来自七至八幢物业,服务约500个住客。

租管或是扩张商机

最近政府落实劏房租务管制措施,包括保障租客可获「2+2」、共4年的优先续租权,规管租金加幅15%「封顶」。 Venny表示,新措施对部份劏房业主会有影响,但对于他们则影响轻微。因为他们的租金加幅一直克制,而租客大都是学生,一般都不想签约太久。她笑说,这次租管反而可能是商机,让她有更多机会与那些劏房业主接洽,合作改装共居项目。

共居里的小故事

访问期间,记者随口问Venny听过的共居小故事,Venny想了想,笑着向记者说,由于「朝见口晚见面」,而住客又年纪相仿,所以共居的住客不时到传出爱情故事,但由于他们规定每个单位的房客都是同一性别,而晚上又禁止带朋友过夜,所以常听说有男女在入住后变成情侣,为了能一起生活。在完约后就出去租其他单位,「系一件好开心的事」。

此外,因为共居的住客来自不同地方,单单食物文化上的融合就可以制造好多笑料,将最近有个单位住了来自摩洛哥、印度、内地、韩国和香港的年轻人。韩国人喜欢吃泡菜,但摩洛哥人不太喜欢,而摩洛哥做饭用许多香料,其他人就觉得味道很怪等等,都在生活里有过磨擦。不过一群男生很快就在打游戏的过程中相处更了解彼此,这种文化交流也挺有趣的。

疫情下共居

疫情下,共居生活令人多了一重卫生考虑。 Venny表示,公司因应疫情亦提高了卫生意识,好像要求公共地方戴口罩。同时亦加强了清洁服务,例如U型渠要加水、用漂白水杀菌等。而该来港的租客需要隔离,会特别为他们准备食物、教他们叫外卖,亦会提供床品给住客,将他们隔离时能更容易料理生活所需。 Venny预期疫情缓和后,香港与其他地区的旅游往来会恢复,对往后行业发展有信心。

经济日报报导|旧楼改成共居项目 月租$5,300|助年轻人落户

香港楼价高企,年轻人上车难,而近年兴起的共居项目,似乎为年轻人提供新一个出路。有集团看准商机,为楼龄逾60年的旧楼改装为共居项目,并以「贴地价」出租,专攻30岁或以下的单身年轻人,其房间面积60至100平方尺,入场月租仅$5,300。

        骤眼看,坐落于佐敦炮台街的圆玄学院大厦,只是一座经翻新的普通旧楼。不过,踏入单位后,室内与其外貌截然不同,内里设计渗透法国南部的田园风,而房间以黄色及蓝色为主调,设计颇具时代感。

       事实上,圆玄学院大厦早于1960年落成,楼高5层,现由圆玄学院持有,惟因当中部分单位的室内,由安怡居改装为共居项目,并主攻30岁或以下的年轻单身人士,故室内的装潢相对富玩味。鉴于安怡居有限公司创办人曾慧莉曾到法国留学,因此她亦希望共居项目引入法国文化气息,「例如单位内的梵高画作,木系家具等,均渗透着此气氛。」

       这共居项目属于一梯两伙设计,每层分有29室及31室,当中29室属大单位,内设5个单人房,而31室为细单位,设3个单人房。项目合共提供29个单人房,面积介乎60至100平方呎,月租$5,300至$6,200,租金则视乎单位大细而定。

每户最多容纳5人 增加舒适度

       香港寸金尺土,楼价高企,而且观乎市面上的共居项目,一般月租介乎$7,000至$11,000不等,令不少年轻人难以找到「安乐窝」。有见及此,曾慧莉希望以亲民价钱供年轻人落户,「自2012年起,香港楼价持续高昂,而年轻人的薪金追不上,尤其是刚毕业的一群,他们普遍的薪金介乎$1.5万至$2万,可见住屋选择不多」。

      以3楼31室为例,单位内设3间单人房,意味可容纳3位租客,而其中一间房间的单位面积约60呎,内附一张单人床、书桌、衣柜及书架。虽然室内空间细,惟放下单人床后,依然有充裕的活动空间,相比市面的劏房,可谓绰绰有余。而这亦正是项目入场单位,月租$5,300,租金已包括房租、差饷、地租、管理费及每周清洁费。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设计相对人性化。为了减少磨擦及增加舒适度,每个单位最多只会容纳5个人,数目较部分共居项目低。此外,项目每户均设有窗户,以增加采光。

每伙仅限单性别人士及单身者承租

     除外,集团并没有草率把租客归类,而是会按照其身份分配房间,「我们倾向把学生归类同一个单位,然后另将在职人士安排在同一个单位居住。以学生组别为例,我们会再把学科相同的学生安排于同一单位居住,以提升他们彼此间的交流及共呜。」截至4月,项目的出租率已达到98%,当中包括本地学生、外地学生、在职年轻人等。

      而为了拉近租客间的距离,单位设计上亦花了不少心思,如每一个单位均预留部分共享区域予租客交流。设计师亦刻意采用较暗的灯光,加强彼此透露心声的意欲。另外,项目的天台可供租客举办活动联谊。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保安理由,项目只接受单身人士承租,因此不太适合家庭及夫妇租客。

     项目的周边配套充足,距离九龙地标庙街,仅3分钟步程。庙街是世界知名的景点,该带食肆、民生商店林立。与此同时,项目的交通网络方便, 租客可步行至港铁佐敦站只需时约5分钟。若追求大型商户,租客可步行约15分钟,即可到达环球贸易广场(ICC)及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