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香港的心路歷程 | 共居屋簷下的不同故事

近年興起的共居文化除了透過分享家居空間及設施,減輕住宿費的負擔之外,更重要的是,共居文化的本質在於「人」,透過共同生活認識不同背景的朋友,從前擴闊社交圈子。而對於初來香港留學或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在生活上找到個照應無疑有助適應新生活,更能享受到異地生活的體驗。今次我們在共居住宿找來了兩位留學生分享他們在港生活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日後去留的計劃。

對香港的第一印象

25歲的Patrick 來自印尼,於2012年隻身來港就讀香港城市大學的學士學位,至今已經在港生活超過6年。Patrick也由留學生的身份變成在職人士,現任於一間寵物用品公司的採購及物流部。

來自馬來西亞的Patrick接受有關在港留學感受的訪問

Patrick分享他初到香港的感覺:「我第一天上學就發現這邊的學生都會毫不忌諱地直呼教授的名字,這個文化跟印尼非常不同,我們都習慣使用專稱去稱呼長輩。」Patrick在課堂間也觀察到只有從其他亞洲地方過來留學的學生才會跟他一樣使用尊稱:「香港本地的學生都比較開放,直接了當的,這確實令我深深感受到香港受西方文化影響之深。」

此外,Patrick對香港使用廁紙的文化都很不適應:「我是來到香港才發現這邊的衛生間是沒有安裝水槍的,而這邊使用廁紙的習慣也著實令我有點驚訝;我們在印尼如廁後都直接用水槍清洗的。」他笑言:「我還記得第一次使用廁紙的體驗實在非常奇怪,好不容易才適應過來。」


另一邊廂,來自瀋陽的中國留學生Lydia,今年24歲,在2020年來港就讀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學位,目前繼續留在理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對於Lydia來說,香港急速的生活節奏著實令她非常深刻:「這邊的街道永遠都是非常繁忙的,人多車多,很有大都會的感覺;只是我第一次在這邊過馬路真的令我嚇一跳,因為這邊馬路的停車線跟行人路非常近,我總怕車子會來不及在紅燈前停下會撞到我呢!」她更笑言:「所以我之後一直都傾向於在過馬路時400走在人群的中央,避免誤被撞到。」


對於在香港生活的感覺

在香港渡過了六年,Patrick表示自己逐漸適應了這邊的生活與工作:「香港的文化始終是比較國際化,在一般生活上用英文溝通都不成問題,這也讓我更容易融入這個社會;」當被問及是否對香港有歸屬感, Patrick更坦言:「我一直都非常努力去認識了解這邊的文化,現在已不太覺得自己是外來人的身份;但疫情至今已經三年多,都未有機會回鄉,當然還是會想家的!」

來自中國遼寧的Lydia分享對共居住宿的體驗和經歷

而Lydia則對於在香港的工作前景充滿盼望:「我覺得在香港的生活雖然繁忙,尤其是我這種半工讀的學生,基本上每天的安排都是密密麻麻的,但是香港的工作機遇確實相對較多,有很多向上流的機會,這個也是令我激勵我繼續努力的重要元素。」


共居文化的體驗

Patrick和Lydia不約而同認為共居的好處是可以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擴闊自己的生活圈子。「我特別記得有一年,我有一個印尼華僑的室友,他教曉我們全單位的人打麻將,一班人在假期就會圍爐打牌,也籍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即使現在巳經各散東西,但仍然保持聯絡,我覺得這個非常難得。」Patrick笑言。

而Lydia更加是在安怡居的共居宿舍認識了現在的男朋友,她甜蜜的憶述他們的故事:「我們的相遇是在我剛剛入住宿舍那天,當我在樓下正在煩惱如何將行李搬上去,他就請纓替我搬行李,及後幾日還在我隔離期間負責幫我買飯餸,令我很感動,慢慢自自然然的我們就走在一起了。」


對將來展望和計劃

而對於將來的計劃,Patrick與Lydia有著截然不同的取向。Patrick希望在港住滿七年,成功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之後,就會回去印尼嘗試在飲食界創業,一嘗當老闆的滋味; 而Lydia則希望在完成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後能夠在大學任職教授。她對於教育工作充滿熱誠,並且希望能在香港發展自己的事業,成為新一代的香港人。

隨著疫情逐漸緩和,來港留學生和就業的人數漸漸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共居住宿除了為留港人士提供一個方便而相對便宜的住宿選擇之外,其他無論是生活配套,以至社交網絡方面也令來港人士更容易適應在香港的生活,讓他們在離鄉別井的日子裏找到另一個「家」的感覺,甚至最後選擇在香港落地生根。

很榮幸於11 月 4 日參加了SIP 舉行的 Stakeholders聚會

很榮幸於11 月 4 日參加了SIP 舉行的 Stakeholders聚會。 我們的創始人兼營運總經理曾小姐(Venny)分享她營運安怡居的寶貴經驗。藉此與許多著名的企業家會面並建立聯繫,並在不同方面交流大家各自領域的知識。
謝謝Social Impact Partners Limited,我們度過了愉快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