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怡居推出全新的共居空間獲得報導Finance730 報導

專營青年共居管理的安怡居推出位於廣東道的共居空間獲得 Finance730 報導
專營青年共居管理的安怡居推出位於廣東道的共居空間獲得 文匯報 財經得得P報導
報道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75088068807258&set=a.113371614978904
近年興起的共居文化除了透過分享家居空間及設施,減輕住宿費的負擔之外,更重要的是,共居文化的本質在於「人」,透過共同生活認識不同背景的朋友,從前擴闊社交圈子。而對於初來香港留學或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在生活上找到個照應無疑有助適應新生活,更能享受到異地生活的體驗。今次我們在共居住宿找來了兩位留學生分享他們在港生活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日後去留的計劃。
對香港的第一印象
25歲的Patrick 來自印尼,於2012年隻身來港就讀香港城市大學的學士學位,至今已經在港生活超過6年。Patrick也由留學生的身份變成在職人士,現任於一間寵物用品公司的採購及物流部。
Patrick分享他初到香港的感覺:「我第一天上學就發現這邊的學生都會毫不忌諱地直呼教授的名字,這個文化跟印尼非常不同,我們都習慣使用專稱去稱呼長輩。」Patrick在課堂間也觀察到只有從其他亞洲地方過來留學的學生才會跟他一樣使用尊稱:「香港本地的學生都比較開放,直接了當的,這確實令我深深感受到香港受西方文化影響之深。」
此外,Patrick對香港使用廁紙的文化都很不適應:「我是來到香港才發現這邊的衛生間是沒有安裝水槍的,而這邊使用廁紙的習慣也著實令我有點驚訝;我們在印尼如廁後都直接用水槍清洗的。」他笑言:「我還記得第一次使用廁紙的體驗實在非常奇怪,好不容易才適應過來。」
另一邊廂,來自瀋陽的中國留學生Lydia,今年24歲,在2020年來港就讀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學位,目前繼續留在理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對於Lydia來說,香港急速的生活節奏著實令她非常深刻:「這邊的街道永遠都是非常繁忙的,人多車多,很有大都會的感覺;只是我第一次在這邊過馬路真的令我嚇一跳,因為這邊馬路的停車線跟行人路非常近,我總怕車子會來不及在紅燈前停下會撞到我呢!」她更笑言:「所以我之後一直都傾向於在過馬路時400走在人群的中央,避免誤被撞到。」
對於在香港生活的感覺
在香港渡過了六年,Patrick表示自己逐漸適應了這邊的生活與工作:「香港的文化始終是比較國際化,在一般生活上用英文溝通都不成問題,這也讓我更容易融入這個社會;」當被問及是否對香港有歸屬感, Patrick更坦言:「我一直都非常努力去認識了解這邊的文化,現在已不太覺得自己是外來人的身份;但疫情至今已經三年多,都未有機會回鄉,當然還是會想家的!」
而Lydia則對於在香港的工作前景充滿盼望:「我覺得在香港的生活雖然繁忙,尤其是我這種半工讀的學生,基本上每天的安排都是密密麻麻的,但是香港的工作機遇確實相對較多,有很多向上流的機會,這個也是令我激勵我繼續努力的重要元素。」
共居文化的體驗
Patrick和Lydia不約而同認為共居的好處是可以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擴闊自己的生活圈子。「我特別記得有一年,我有一個印尼華僑的室友,他教曉我們全單位的人打麻將,一班人在假期就會圍爐打牌,也籍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即使現在巳經各散東西,但仍然保持聯絡,我覺得這個非常難得。」Patrick笑言。
而Lydia更加是在安怡居的共居宿舍認識了現在的男朋友,她甜蜜的憶述他們的故事:「我們的相遇是在我剛剛入住宿舍那天,當我在樓下正在煩惱如何將行李搬上去,他就請纓替我搬行李,及後幾日還在我隔離期間負責幫我買飯餸,令我很感動,慢慢自自然然的我們就走在一起了。」
對將來展望和計劃
而對於將來的計劃,Patrick與Lydia有著截然不同的取向。Patrick希望在港住滿七年,成功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之後,就會回去印尼嘗試在飲食界創業,一嘗當老闆的滋味; 而Lydia則希望在完成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後能夠在大學任職教授。她對於教育工作充滿熱誠,並且希望能在香港發展自己的事業,成為新一代的香港人。
隨著疫情逐漸緩和,來港留學生和就業的人數漸漸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共居住宿除了為留港人士提供一個方便而相對便宜的住宿選擇之外,其他無論是生活配套,以至社交網絡方面也令來港人士更容易適應在香港的生活,讓他們在離鄉別井的日子裏找到另一個「家」的感覺,甚至最後選擇在香港落地生根。
寸土寸金的香港,
不斷激增的人口與極其有限的住宅用地供應,
造成了高企的房價,
甚至長期佔據全球最貴房價城市的前列,
雖然近期樓價稍微有回落,
但總體而言依然高不可攀。
有調查顯示,
按照香港普遍的薪金水準,
一個普通的打工人,
需要不吃不喝將近20年,
才能夠錢買到屬於自己的一個小窩,
還要祈求收入水準跑贏通脹和房價漲幅。
香港政府也有為低收入人士提供公屋可以申請,
但苛刻的條件和漫長的等待時間,
也是把大量有需要的人群擋在了申請的門外。
在如此大的居住壓力下,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以共居的方式解決居住問題。
“共居”
就是我們常說的「合租」,
幾個人一齊租住一個單位,
既可共用各種設施,
也能相互照應。
TVB財經資訊頻道”日日有樓睇”採訪了一位共居年輕人阿Hei,
看看他為什麼選擇專這樣的居住方式。
阿Hei (深圳來港畢業後工作的港漂)所租住的房子正是由安怡居提供的,
具體是哪個房源小編先買個關子,
同時,
我們美麗大方的V姐也會親身出鏡,
為大家講解何為真正的共居。
為什麼選擇共居方式?
對於阿Hei來說,
良好的性價比是首要的選擇理由,
簇新的裝修,
齊全的生活設施,
高素質的管理服務,
都讓曾經蝸居於「劏房」的他心感滿意。
這個將近10平方的空間,
已經配備了睡床、書桌椅、衣櫃與書櫃,
依然不顯得狹小。
單位中的廚房與浴室衛生間,
則與其他四位室友共同使用,
相比於之前在「劏房」十幾二十多個人公用設施的狀況,
簡直就是天壤之別了。
在阿Hei看來,
與其被高昂的房價房貸困著一輩子,
不如把錢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也能好好享受人生。
關於「劏房」,
V姐認為它並不是一個貶義詞,
只是在香港日益嚴峻的居住需求下,
一些房東甚至素質不高的地產租賃行業公司,
以低價共居的為噱頭,
實際僅僅是出租床位,
房子內部環境陰暗擠逼,
更讓外界對「劏房」有著不少的偏見。
安怡居所提供的共居房子,
除了寬敞的空間和完善的設施,
更有著貼心的服務,
讓住客住得舒適,
而不僅僅是提供一個臨時的容身之所。
看到這裡,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視頻中所出現的房子是哪棟吧?
小編現在開估,
它就是由安怡居提供的一棟唐樓 –
圓玄學院大廈
圓玄學院大廈位於佐敦廣東道,
臨近著名的佐敦玉器市場,
因位於繁華之地,附近餐廳、市場、超市等生活所需都一應俱全
,所處的佐敦更是一個融匯了中西文化特色的獨特街區,
步行5分鐘,可以到達充滿香港風情的廟街,
步行7分鐘,便到達極富殖民地色彩的歷史建築物 – 油麻地警署,
再步行7分鐘,百老匯電影中心適合電影愛好者過來打卡。
如果要感受現代生活,
步行15分鐘到便可以到達全香港第一高樓環球貿易廣場,
其中的圓方購物中心便是Shopping的好去處。
也是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
圓玄學院大廈距離柯士甸地鐵站、佐敦地鐵站及九龍機場快線站都在幾分鐘的步行路程之內,
搭乘地鐵去紅勘站 (香港理工大學) 和九龍塘站 (浸會大學和城市大學) 分別只需15分鐘及25分鐘。
圓玄學院大廈每個單位提供3至5個房間,
每個房間面積5.6平方米至9.3平方米,
房間內配備單人床鋪、書桌椅子書櫃、衣櫃和空調等,
月租金港幣5300元至6200元,
每個單位都設有獨立的浴室、洗手間和廚房,
洗衣機、冰箱、電磁爐等電器設備提供共用,
每層均覆蓋電信盈科的300M寬頻網路。
適合就讀於香港理工大學、城市大學、浸會大學、中文大學及公開大學的小夥伴居住。
古舊的建築,有著其獨特的韻味,
人們不斷探討如何在保留它們深厚底蘊的同時,
從這個「石屎森林」當道的現代環境中脫穎而出,
並最大化地發揮自身的功能作用,
《明報》「樓市VAR」節目就為此去探究了香港的一棟唐樓,
節目中安怡居更是有幸接受採訪,詳細介紹這棟唐樓在煥然一新后的樣貌。
香港唐樓,
這種從19 世紀晚期開始,
為解決人口遷移及人口急劇增長而出現的一種建築方式,極具本地特色,
地面商鋪加樓上住宅的形式,成為這座城市的生活縮影。
這樣有歷史味道的建築,
從20世紀60年代後便日漸式微,逐步讓位於新興的摩天大樓。
當一棟棟承載著香港發展歷史的唐樓消失,
對於歷史建築如何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論題,
除了拆掉重建,
原址翻新便是這些樓齡超過60年的唐樓煥發青春的絕佳途徑。
本期,小編帶大家跟隨《明報》的腳步,
來看看安怡居位於南昌街14號的一棟唐樓房源,
好好感受一下翻新后的唐樓有多麼的吸引。
翻新中的南昌街14號唐樓
南昌街14號位於深水埗,
1980年代前在已經作為短租公寓,
當時深水埗還有碼頭在運營,租客多為單身人士,
便被戲稱為「散仔館」
至1990年代後,因歷史原因一直空置, 近幾年才被收購后投入鉅資翻新。
作為香港現存鳳毛麟角的街角式弧形唐樓,
南昌街14號外觀已經是十分特別,
經過建築師門的巧手翻新,在不丟失原有韻味的前提下,
增加了不少現代氣息,色彩鮮明,
由此成為了這個區域內的地標建築。
相對於外觀的改變,
翻新後的南昌街14號內部更是脫胎換骨,
加裝電梯是基礎專案,
方便了住客的上落。
統一配備的電子密碼門鎖,除了更加安全外,
萬一租客忘記帶門禁卡,也可以通過24小時的客服電話,
在正確核對資料後,便可以遠端開鎖進門。
大樓現有24個單位對外出租,面積從13.5平方米至20平方米, 月租金港幣12000元至17000元之間
設定有獨立的廚房、洗手間和淋浴間、房間內沙發、衣櫃、
書桌、電視、床褥都一應俱全,WiFi也包括其中,
真正實現拎包入住。
大樓設有公共的洗衣房,
免費提供給租客洗衣乾衣之用,
年輕人們在此邊閒聊邊洗衣,
也便不會覺得等待時候的枯燥了。
南昌街14號的交通十分便利,
步行8分鐘可到深水埗地鐵站,
10分鐘步行到達南昌地鐵站,
就讀香港城市大學的小夥伴,悠閒地步行30分鐘便可到學校,
乘坐35分鐘的火車可達香港理工大學和浸會大學,
百佳超市、7-11便利店、滙豐銀行等都在5分鐘步行路程之內,
步行10分鐘可到達大角咀體育館和通州街公園,體育休閒都十分方便。
隨著「文藝復興」的勢頭,
深水埗近年也增加了不少的文化元素,
適合年輕人的潮流天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課餘時間就近逛街也是一件樂事。
南昌街14號從一棟歷史悠久的唐樓,
蛻變為享有城市景觀的現代風格公寓,
安怡居為此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當看到各位小夥伴們開心入住舒適的房子,
小編感覺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常聞舊樓要重建,但物業樓齡逾60年,又是否只能拆卸重建而無其他選擇呢?位於深水埗南昌街14號的為群公寓,樓齡已屆63年,約5年前獲財團以3460萬元購入後,再斥資逾3000萬元翻新成出租物業,並改名為「輝豪居」,翻新後將單位分拆出租,由於單位面積不足200方呎,呎租逾70元,跑贏鄰近新樓。
輝豪居是本港少有現存的轉街角式弧形唐樓。1980年代以前,深水埗仍有碼頭營運,當時大廈業主將4樓以下當作短租公寓出租,由於租客多數為單身人士,所以有「散仔館」(散仔指單身漢)之稱。最高2層的單位,就以板間房形式出租,內部設備比較簡陋,已故前香港東區區議會區議員林翠蓮年幼時,就曾居於此處。及至1980年代後期,碼頭停運,大業主離世,大廈因業權問題在1990年代開始丟空,直至近年才獲財團購入翻新
輝豪居負責人表示,目前項目已加裝升降機,共提供24個開放式單位,實用面積介乎131至183方呎,其中5樓的3室,實用183方呎,屬於面積最大的單位,現時月租叫價1.3萬元,呎租約71元。單位牆身用色大膽醒目,並配有衣櫃和梳化牀等家具,並連其他生活用品,如熨斗、電水煲、電話等,開放式廚房亦設基本煮食設備,更提供收費電視頻道。項目所有單位的洗手間亦有劃分獨立淋浴間,但因空間有限,不設洗手盆,刷牙梳洗都需要使用廚房的鋅盆。
另外,同樣正在放租的4樓2室,實用約170呎,現時月租叫價1.2萬元,呎租約71元,單位採用閣樓式設計,將睡牀設於上方,讓住戶可以擁有較獨立的空間。
由於項目沒有常駐管理員,故每個單位均設有電子鎖,如住戶忘記帶開門卡,可以打電話給負責人,核對資料後可24小時開鎖出入。此外,大廈亦有統一的洗衣房,住戶可以免費洗衣乾衣,由於區內近年有不少重建項目推出,並開有新式商戶和有潮流文化元素流入,都令區內年輕住客的數量上升。
據了解,項目現時出租率逾八成,只有4個單位仍在招租或翻新,但按呎租水平計,項目比鄰近去年新入伙的南昌一號還要高。區內代理指出,該屋苑最細實用面積366方呎的單位,現時市值租金約1.7萬元,呎租僅約46元;至於區內部分樓齡約30年的單幢樓,約1萬元已可租用實用約200多方呎的單位,如位於通州街200號的迦南大廈,一個255方呎的原則一房單位,現時市值租金約9500元,呎租約37元,可見輝豪居的升級設備及服務,已反映於租金內。